7月5日,记者在太仓武港看到,卸船机轰鸣不息,一斗斗铁矿石沿着长江源源不断输向广阔腹地。这繁忙的景象,正是其在浙江省海港集团、宁波舟山港集团(简称“集团”)统筹管理下,破浪前行的生动缩影。
然而,回望过往,挑战重重。
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的太仓武港,作业船舶长期受制于长江水位及潮汐,“如何做大中转量、实现高效疏运?”成为太仓武港业务团队的最重要课题。
集团深谙“联动”之力,充分发挥强大的矿石体系优势,将旗下鼠浪湖公司、矿石公司、舟港公司与太仓武港紧密联结,构建起高效的“宁波、舟山—太仓”江海联运组合套餐。这套协同物流体系极大压缩了整体运输时间与成本,为长江经济带注入了澎湃动能。
“两港就像亲兄弟,配合得天衣无缝,中转灵活,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。”太仓武港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夏宇飞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报告诉记者,“这几年,‘宁波、舟山—太仓’江海联运组合套餐的中转量,占我们公司中转总量的40%以上。”这一联动效应,不仅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,更强化了宁波舟山港作为国际枢纽港对长江黄金水道的辐射牵引力。
在江海联运业务快速发展的进程中,另一“痛点”也不可忽视:受制于长江航道水深,作业船舶吃水限制了单船载货量,也制约着码头中转潜力的进一步释放。
2013年7月,太仓武港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机遇:长江口12.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。而在此之前,12米的吃水深度始终是长江沿线各码头难以突破的瓶颈。航道的升级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机遇当前,行动紧随。2015年,随着海洋港口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,依托集团强大的技术积淀与资源统筹能力,太仓武港紧锣密鼓地启动了码头靠泊超12米吃水船舶的相关准备及安全论证工作。
2016年5月19日,首艘吃水12.1米的“环球合作”轮成功靠泊,一举打破太仓武港12米水深的“天花板”;2017年7月22日,吃水达12.3米的“安娜贝尔”轮再创长江内河港口靠泊新纪录。
“CAPE船吃水每增加1厘米,就可以多载货物近120吨。”夏宇飞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,“吃水从12米增加至12.3米后,公司靠泊最多的CAPE船每航次可多载货3500至4000吨,货物综合运输成本显著降低,直接提升了我们的码头竞争力和货源吸引力,更多货主愿意选择太仓武港。”
自此,太仓武港实现了超12米吃水船舶的常态化靠泊作业。十年间,太仓武港接卸的大型船舶数量持续攀升,累计中转矿石量近3亿吨。“深水化”的成功转型,使太仓武港成为长江流域数一数二的矿石中转枢纽码头。